發昫
基本解釋
亦作“ 發煦 ”。謂古代軍旅天明待發。《周禮·地官·鼓人》“凡軍旅,夜鼓鼜” 漢 鄭玄 注:“鼜,夜戒守鼓也。《司馬法》曰:‘昏鼓四通為大鼜,夜半三通為晨戒,旦明五通為發昫。’昫,本又作胊,亦作煦。” 賈公彥 疏:“晨昫之時當發,故云發昫也。” 唐 儲光羲 《貽王侍御出臺掾丹陽》詩:“旌戟儼成行,雞人傳發煦。”
成語(Idiom):發昫(fā xù)
發音(Pronunciation):fā x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光亮透明、清晰明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昫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的光亮、清晰。它可以用來形容物體的表面光滑明亮,或者形容事物的內容清晰易懂。發昫一詞通常用于形容物體的外觀或者事物的表達方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昫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景。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件物品的表面光滑明亮,比如“這塊玻璃發昫得像鏡子一樣”。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演講的內容清晰易懂,比如“他的演講發昫,讓人一聽就明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發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在這個故事中,秦始皇下令修建兵馬俑,要求每個兵馬俑的面容和裝束都要做到“發昫如生”,即面容和裝束要做得非常逼真,使得人們一看就能夠清晰地辨認出來。從此,發昫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事物的光亮透明、清晰明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昫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發和昫。發表示光亮、明亮的意思,昫表示透明、清晰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玻璃杯發昫得像水晶一樣。
2. 這篇文章的結構很清晰,每個觀點都發昫明了。
3. 她的演講語言簡潔明了,讓人一聽就發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發昫這個成語與玻璃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發昫得像水晶一樣光亮的玻璃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光亮、清晰相關的成語,如“光明正大”、“如日中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畫的太陽發昫明亮。
2. 初中生:這個問題的答案發昫明了。
3. 高中生:她的演講發昫,讓人一聽就明白。
4. 大學生:這幅畫的色彩發昫,給人一種清新明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