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施
成語(Idiom):貸施(dài shī)
發音(Pronunciation):dài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借貸和施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貸施是指借貸和施舍的行為。其中,“貸”指借貸、借出;“施”指施舍、給予。這個成語強調了在借貸關系中,借方應當慷慨施舍,借貸雙方應該互相幫助與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貸施常用于形容借貸關系中的互惠互利,以及借方在借貸過程中的慷慨施舍和寬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三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子魚的人向大夫借貸,大夫借給他一百兩黃金。子魚事后生活富裕,準備還錢時,大夫說:“我借給你的錢,是希望你能夠發展自己,不需要還給我。”子魚非常感激大夫的慷慨,于是將這一故事形成了成語“貸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貸施是一個動賓短語,由“貸”和“施”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幫助了我很多,我們之間是貸施的關系。
2. 在商業活動中,互相借貸是貸施的表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借錢給另一個人,并且后來借錢的人變得很有錢,但他不忘記向借錢的人施舍一些財物,表達感激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學習其他與借貸和施舍相關的成語,如“借酒消愁”、“施比受更有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借給小明一支鉛筆,他很快就還給我了,我們是貸施的朋友。
2. 初中生:老師借給我一本書,我讀完后,決定再借給同學們,這是貸施的行為。
3. 高中生:在困難時期,他向朋友借了很多錢,后來他發達了,也不忘向朋友施舍,這是貸施的精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