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牲
基本解釋
指用作犧牲的馬。《周禮·夏官·大司馬》:“喪祭奉詔馬牲。” 孫詒讓 正義:“《既夕禮》説士大遣奠云:‘陳鼎五于門外。’注云:‘士禮,特牲三鼎盛,葬奠加一等,用少牢也。’依彼注推之,則天子禮用大牢,大遣奠加等,用馬牲。”
成語(Idiom):馬牲
發音(Pronunciation):mǎ s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身體狀況或精神狀態非常虛弱、憔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牲一詞中的“馬”指的是馬匹,而“牲”指的是生育能力。成語比喻人的身體狀況或精神狀態非常虛弱、憔悴,形容人非常衰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般用來形容人的身體狀況或精神狀態非常虛弱、憔悴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病重的人、長期勞累過度的人、精神萎靡的人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馬牲”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相傳春秋時期,晉國昭公患有重病,瘦弱得像一匹馬,連續幾日都沒有進食。朝臣們擔心國君的病情,于是派人去尋找好醫生。最終,在晉國找到了一位名醫,為昭公治療后,他的身體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后,“馬牲”就成為了形容人非常虛弱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是“馬牲”,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工作到深夜,身體已經變得非常馬牲了。
2.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病痛,他變得面黃肌瘦,真是一副馬牲的樣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馬牲”。可以想象一匹瘦弱的馬,因為長期勞累而身體非常虛弱,憔悴不堪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身體狀況或精神狀態相關的成語,如“面黃肌瘦”、“奄奄一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媽媽生病了,看起來像一匹馬牲,我好擔心她。
2. 初中生:考試前通宵復習,第二天我感覺自己像一匹馬牲,精神萎靡。
3. 高中生:經歷了幾天的比賽,隊員們都變得像一群馬牲,需要好好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