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騎
基本解釋
(1).快馬。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飛騎黃金勒,香車翠鈿裝。”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時有良醫 薛子勉 者,家 芋江 ,距城二十里,病且亟,迺飛騎迎之。”《明史·徐文溥傳》:“貢獻本有定制,乃無故馳騁飛騎,出入都城,伺察動靜。”
(2). 唐 禁軍名。 貞觀 十二年 唐太宗 置左右屯營于 玄武門 ,其兵稱“飛騎”。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 貞觀 中,揀材力驍捷善馳射者,謂之‘飛騎’。上出游幸,則衣五色袍,乘六閑馬,猛獸皮韉以從。”《舊唐書·職官志三》:“初, 太宗 選飛騎之尤驍健者,別署百騎,以為翊衛之備。 天后 初,加置千騎, 中宗 加置萬騎,分為左右營,置使以領之。”《舊唐書·高仙芝傳》:“命 仙芝 領飛騎、彉騎及 朔方 、 河西 、 隴右 應赴京兵馬,并召募關輔五萬人,繼 封常清 出 潼關 進討。”《新唐書·兵志》:“﹝ 貞觀 ﹞十二年,始置左右屯營於 玄武門 ,領以諸衛將軍,號‘飛騎’。”《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羽林軍﹞掌統北衙禁兵,督攝左右廂飛騎儀仗。大朝會,則周衛階陛;巡幸,則夾馳道為內仗。”
成語(Idiom):飛騎(fēi qí)
發音(Pronunciation):fēi q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騎乘在馬背上飛快行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飛騎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合而成的成語。飛指快速、迅疾,騎指人騎在馬上。飛騎形容騎乘在馬背上快速行進,速度極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或物迅速行動、速度極快的場景。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奔馳、飛馳,也可以形容事物的迅猛、迅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飛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國的一次戰爭。當時,齊國的大將田忌在與楚國作戰時,敵方的馬匹在速度上占據了優勢。田忌想出了一個計策,他讓自己的馬匹在比賽前先慢下來,然后在關鍵時刻提速,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個故事被后人廣泛傳頌,成為了形容速度快、行動迅猛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飛騎”,表示快速行進的動作,沒有修飾部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騎著摩托車飛騎般地穿越了整個城市。
2. 這支隊伍飛騎般地奔向了勝利的終點。
3. 她的舞步輕盈而迅猛,宛如飛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飛騎與快速行進的動作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騎在馬上,迅速穿越整個城市,或者想象自己在比賽中飛奔向勝利的終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速度、行動相關的成語,如飛奔、疾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騎著自行車飛騎般地穿過操場。
2. 初中生(13-15歲):他騎著摩托車飛騎般地沖向終點線。
3. 高中生(16-18歲):他們在比賽中飛騎般地沖過終點,贏得了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