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頓口拙腮
發音(Pronunciation):dùn kǒu zhuō sā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說話結結巴巴、不流利,言辭拙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頓口拙腮是指說話時停頓、結結巴巴,使人聽起來不流利,言辭拙笨。形容說話不順暢,表達能力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說話不流利、不得要領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自己或他人在表達時遇到困難,或者形容一個人的口才不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不是很清楚,但可以推測它可能源于古代民間故事或者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場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頓口拙腮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頓口”表示說話時停頓,結結巴巴;“拙腮”表示言辭拙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講話時總是頓口拙腮,讓人很難聽懂他的意思。
2. 這位演講者雖然有很多知識,但因為頓口拙腮,沒有很好地把觀眾吸引住。
3. 我在公眾場合總是頓口拙腮,害怕說錯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其他類似的成語進行對比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與“滔滔不絕”相對比,滔滔不絕表示說話連續不斷、流利自如,而頓口拙腮則表示說話不流利、拙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口才、表達能力相關的成語,如“口若懸河”、“伶牙俐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班級演講比賽中頓口拙腮,沒有說清楚自己的觀點。
2. 初中生:他的英語口語一直頓口拙腮,需要多加練習。
3. 高中生:面試時,我因為緊張頓口拙腮,沒有很好地表達自己的優勢。
4. 大學生:在演講比賽中,他雖然頓口拙腮,但通過努力最終獲得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