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書
基本解釋
報告叛亂的文書。《史記·吳王濞列傳》:“七國反書聞天子,天子乃遣太尉 條侯 周亞夫 將三十六將軍,往擊 吳 楚 。” 清 梅曾亮 《晁錯論》:“帝之削七國也,志甚壯,反書聞,乃遑遽自誅殺其大臣。”
翻書。《晏子春秋·雜下六》:“公曰:‘夕者吾瞢與二日鬭,而寡人不勝,我其死乎?’ 晏子 對曰:‘請召占瞢者。’……占瞢者曰:‘請反具書。’ 晏子 曰:‘毋反書。公所病者,陰也,日者,陽也。一陰不勝二陽,故病將已。以是對。’” 吳則虞 集釋引 于鬯 曰:“‘具’字, 元 刻本作‘其’,當從之。‘反’之言翻也……‘反其書’者,翻其書也,今人謂檢書曰翻書,乃出於此(或書作‘繙’字)。”
成語(Idiom):反書(fǎn shū)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書籍的內容、觀點表示不同意見或批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書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它是由“反”和“書”兩個字組成。其中,“反”意為相反、相對立,表示對書中的內容持有不同觀點或批評;“書”指代書籍。因此,反書的基本含義是對書籍的內容、觀點表示不同意見或批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反書一詞常用于文學、教育、社會討論等領域。人們可以使用反書來表達自己對某本書的不同觀點、批評或質疑。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對某種觀點或理論的否定或反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反書的起源,沒有一個確切的故事或傳說。這個成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人們通過反書來表達自己對書籍內容的不同觀點或批評。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書逐漸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本書有很多反書,認為其中的觀點不符合實際。
2. 在課堂上,學生們可以提出反書,與老師進行討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反書”的技巧可以是將“反”字與“書”字的意義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讀一本書時突然發現書中有一些錯誤或不合理的觀點,他對此表示不同意見或批評,這就是他的反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反書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其他成語,比如“反水”、“反戈一擊”等,這些成語都與“反”字有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那本科普書有反書,里面的解釋不夠清晰。
2. 初中生:老師,我有個反書,我覺得這本小說的結局不夠合理。
3. 高中生:我在讀這本歷史書時產生了一些反書,我認為其中的觀點有待商榷。
4. 大學生:我在閱讀這本哲學著作時產生了一些反書,我對其中的論點持有不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