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身
基本解釋
[釋義]
(1) (形)跟自己有密切關系的。
(2) (形)親自。
[構成]
動賓式:切|身
[例句]
他說的都是個人切身的體會。(作定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跟自己有密切關系的) of immediate concern to oneself
詳細解釋
◎ 切身 qièshēn
(1) [direct]∶親自
身切體驗
(2) [personal]∶關系到自身
切身利益
(1).迫身。謂身為外界所迫。語出《晏子春秋·雜上二四》:“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僕也。” 晉 傅玄 《安民》:“饑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 唐 韓愈 《上張仆射第二書》:“樂不可捨者,患不能切身也。”
(2).與己身密切相關。 宋 朱熹 《答程正思書》:“朝夕點檢,是切身之急務。”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五章:“怎把自己切身的事拋了不想,卻去跑起野馬來了。”
(3).猶親身。 明 高攀龍 《就正錄自序》:“第舉吾幼所誦讀者,切身體味之,而見矣。” 馬南邨 《燕山夜話·放下即實地》:“它大概是編書人根據一些流行的故事,結合了自己的切身經驗寫出的。”
(4).翻譯佛經時,有梵音而無相當的漢字,即用二字聚作一體,謂之切身。
成語(Idiom):切身 (qiē shēn)
發音(Pronunciation):qiē s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親身體驗;親身感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切身指的是親身體驗或親身感受某種事物或情況。它強調了親身經歷對于理解和認識的重要性,使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和了解到事物的真實性質和內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個人經歷、感受和體驗,也可用于描述親身經歷對于認識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切身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孟子》一書。其中有一則故事是說孟子的一個學生因為不懂得如何辨別好壞而被騙了,孟子對他說:“不經過切身體驗,怎能真正了解事物的好壞呢?”這個故事強調了切身體驗對于認識事物的重要性,后來逐漸演變成了成語“切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切”和名詞“身”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親自去過那個地方,對于那里的情況非常切身。
2. 只有切身體驗過,才能真正理解那種痛苦。
3.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深刻的切身啟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切身”與“親身體驗”聯系起來,想象自己親自經歷一些事情,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這些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切身”相關的成語,如“切膚之痛”、“切齒痛恨”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所以要好好學習,將來報答他們。
2. 初中生:我切身體驗到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
3. 高中生:我通過實習切身體驗到了職場的壓力和挑戰,這讓我更加明確了未來的職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