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
基本解釋
漢 末道教派別之一。 東漢 靈帝 熹平 間, 巨鹿 人 張角 創立后,與弟 張寶 、 張梁 同在 河北 一帶傳道。道徒手執九節杖畫符誦咒,給人治病,十馀年間,在 青 、 徐 、 幽 、 冀 、 荊 、 揚 、 兗 、 豫 八州發展信徒數十萬。 張角 分信徒為三十六方(部),“大方”萬馀人,“小方”六七千人,設將帥統率。又收買一些宦官作內應,預定于 東漢 靈帝 中平 元年(甲子年)三月五日京內外同時起義。口號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因內奸 唐周 告密,起義被迫提早。起義者頭纏黃巾,故稱“黃巾軍”。后遭政府軍和地主武裝鎮壓而失敗,但太平道仍在民間秘密流傳。
成語(Idiom):太平道(tài píng dào)
發音(Pronunciation):tài píng d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和平的道路,也用來形容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太平道源自于《莊子·外物》一章,意思是指和平的道路。太平道常用來形容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狀態。它強調了和諧、穩定和繁榮的社會環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太平道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生活態度,即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太平道常用于描述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的情況,也可以用來表達個人追求內心平靜的態度。可以在寫作、演講、討論社會問題等場合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太平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的哲學思想。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他提出了“太平無事”的理念,認為人們應該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而不是追逐名利和權力。這種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太平道就是其中的一個體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太平道由三個字組成,分別是“太平”和“道”。其中,“太平”表示和平、安定,“道”表示道路、方法。整個成語通過“太平”和“道”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正是太平道的體現。
2.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我們應該追求太平道,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莊子的思想聯系起來記憶太平道。莊子強調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而太平道也是追求和平、安定的道路。可以將太平道與莊子的思想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太平道,可以學習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其他與和平、安寧相關的成語,如“天下太平”、“安居樂業”等。這些成語都與太平道有關,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和運用太平道。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和睦相處,共同追求太平道。
2. 初中生:只有社會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這才是真正的太平道。
3. 高中生:追求太平道不僅是個人的追求,也是社會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