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俗
成語(Idiom):積俗(jī sú)
發音(Pronunciation):jī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積累了許多不良習慣或陋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積俗是由“積”和“俗”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積指積累、積聚,俗指陳舊、庸俗。積俗形容一個人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或陋習,通常指與社會道德規范相悖的行為或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積俗多用于貶義場合,形容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或者有很多不良習慣。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守規矩、不遵守道德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積俗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策·齊策四》。故事中,齊國大夫鮑叔牙曾經擔任過齊國的相國。由于他的為人淳樸,政績顯著,民眾對他非常敬愛。然而,鮑叔牙的兒子卻沉迷于享樂,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鮑叔牙為了教育兒子,將他帶到墓地中,讓他看到了人們生死無常的景象。從此以后,鮑叔牙的兒子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摒棄了不良習慣,重新做人。這個故事成為了積俗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積俗成性,不守規矩。
2. 這個人積俗成性,沒有什么值得稱贊的地方。
3. 積俗之人難以脫胎換骨,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積俗”與“不良習慣”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積累了很多不良習慣,就能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習慣相關的成語,如“積善成德”、“積毀銷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從小就積俗成性,經常不守規矩。
初中生:這個人積俗成性,沒有什么值得稱贊的地方。
高中生:積俗之人難以脫胎換骨,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大學生:他長期積俗成性,導致他的人際關系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