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jiàn lì sī yì ㄐㄧㄢˋ ㄌㄧˋ ㄙㄧ ㄧˋ見利思義(見利思義)
看到利益,想到道義。謂以道義為重。《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三國 蜀 諸葛亮 《將苑·謹候》:“四曰廉,見利思義也。” 清 唐甄 《潛書·制祿》:“凡人之性,上者有義無利,其次見利思義,其下見利忘義。”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見利思義
見利思義(Jiàn lì sī yì)
發音(Pronunciation):jiàn lì sī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看到利益時能夠立即想到義務和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見利思義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指在面對利益時能夠立即想到義務和責任。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應該有高尚的品德,不僅僅追求個人利益,還要考慮到社會和他人的利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利益時能夠始終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為,不被個人私利所左右。可以用來表揚有道德操守的人,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后漢書·王粲傳》。王粲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以才華橫溢而聞名,但他卻常常忽視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有一次,王粲在宴會上遇到了一個窮人,窮人請求王粲幫助他渡過難關。王粲看到這個窮人有很多利益可圖,卻沒有立即想到幫助他,而是想到了自己的利益。這件事讓人們對王粲非常失望,后來便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見利思義”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見”、“利”、“思”和“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見利思義的人,不會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他人的利益。
2. 在面對金錢的誘惑時,她總是能夠見利思義,不被貪婪所左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拆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記憶:“見利”表示看到利益,“思義”表示思考義務和責任。可以通過將這兩個部分連起來理解成語的含義,即在面對利益時能夠思考到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利令智昏”、“利欲熏心”等,以豐富你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是一個見利思義的好孩子,總是愿意幫助別人。
2. 初中生(13-15歲):我覺得見利思義是一個很重要的品質,我們應該在面對利益時能夠思考到他人的利益。
3. 高中生(16-18歲):見利思義是一個成熟的品質,它代表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責任感。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在社會中,見利思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它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并考慮到他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