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籜
成語(Idiom):枯籜(kū tuò)
發音(Pronunciation):kū t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薄弱、干癟的竹葉,比喻人的才能、精神或事物的內容貧乏、空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枯籜是由竹子的籜片組成,籜片是竹子的葉子,如果籜片干癟、脆弱,就稱為枯籜。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才能、精神或事物的內容貧乏、空洞,沒有生氣、活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枯籜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才能、精神或事物的內容貧乏、空洞的情況。比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能不足,沒有創造力或者靈感。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作品、文章或者演講的內容貧乏,沒有亮點或者吸引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枯籜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故事講述了當時的秦始皇朝代,李斯擔任丞相,他以其才能卓越,被譽為“枯槁之才”。這里的“枯槁”就是指才能極高、出類拔萃的意思。而后來的人們為了避免直接稱贊李斯的才能,就改用“枯籜之才”來形容他,意思是李斯的才能雖然很高,但是相對于竹子的籜片來說,還是顯得不夠豐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枯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才能真是枯籜一片,一點創意都沒有。
2. 這篇文章的內容太枯籜了,沒有亮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枯籜與竹子的籜片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干癟、脆弱的籜片代表著貧乏、空洞的才能或事物內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文章或者參加討論來進一步理解和運用枯籜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畫畫技能太枯籜了,畫出來的畫看起來很單調。
2. 初中生:這本小說的情節太枯籜了,沒有懸念,讀起來很無聊。
3. 高中生:這位演講者的演講內容太枯籜了,沒有新穎的觀點,聽起來很乏味。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創意太枯籜了,沒有新穎的點子,很難吸引投資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