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戲
基本解釋
亦稱“ 目蓮戲 ”。以 目連 救母故事為題材的戲劇。 唐 代已有《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以后各種戲曲中多有目連戲。 清 張岱 《陶庵夢憶》有《目蓮戲》一篇。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目連戲的熱鬧, 張岱 在《陶庵夢憶》上也曾夸張過,說是要連演兩三天。”參見“ 目連救母 ”。
成語(Idiom):目連戲(mù lián xì)
發音(Pronunciation):mù lián x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表演某種角色或行為時,始終保持著不變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連戲源自中國古代的戲曲表演形式,其中的角色目連一直保持著相同的表情和動作,不論發生什么情節變化。因此,成語“目連戲”形象地比喻人們在某種角色或行為中始終保持著不變的樣子,不受外界影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種情況下始終保持著相同的表情或態度,不受外界影響。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缺乏變通和創新能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傳說中,目連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薩,他為了救度眾生,自愿化身為一只金魚。在故事中,目連金魚始終保持著相同的姿態,不受外界干擾,表達了菩薩的堅定和無私的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目連”和“戲”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里始終表現得像個目連戲,從不參與任何討論和決策。
2. 這個政治家在選舉期間一直保持著目連戲的形象,不露聲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目連金魚的形象,想象它始終保持著相同的姿態,不受外界干擾。也可以將“目連戲”與“不變”的意思聯系在一起,形成記憶聯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目連金魚的佛教故事和佛教文化。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僵硬不化”、“一成不變”等,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課堂上一直坐得筆直,像個目連戲一樣。
2. 初中生:她的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就像一個目連戲。
3. 高中生:這個演員在不同角色中始終保持著目連戲的表情,缺乏表演的變化和創新。
4. 大學生:他的觀點一成不變,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意見,簡直像個目連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