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奰
基本解釋
《詩·大雅·蕩》:“內奰于中國,覃及 鬼方 。” 毛 傳:“奰,怒也。”言 商紂 的惡行激起國內百姓的怨怒。后引申指內亂。《隋書·高祖紀上》:“懼罪畏威,動而內奰。”《宋書·沉攸之傳》:“去昔 桂陽 奇兵焱起,京師內奰,宗廟阽危。”《陳書·儒林傳·沉不害》:“戎狄外侵,姦回內奰。”
成語(Idiom):內奰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zh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內部爭斗或內部沖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奰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內指內部,奰指斗爭。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團體、組織或國家內部的爭斗或沖突。它強調了內部紛爭對一個團隊或組織的破壞力,提醒人們應該加強團結和合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奰常用于形容家庭、公司、政府或其他組織內部的爭斗或沖突。它可以用來警示人們避免內部分裂,強調團隊的團結和合作對于成功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奰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那個時期,中國被分為七個國家,互相爭斗不休。內奰成為了一個常見的現象,不同國家內部也存在著內部的紛爭。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那個時期的局勢,同時也提醒人們應該保持團結和合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內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由于內奰,這個家庭最終破裂了。
2. 公司內部的內奰導致了業績的下滑。
3. 政府內部的內奰使得決策難以達成一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內奰”與內部紛爭的概念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團隊或組織內部的沖突。同時,可以將其與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內奰相關的成語,如“內訌”、“內斗”等。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中的戰國時期,了解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環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級內奰不斷,導致學習氣氛不好。
2. 初中生(13-15歲):學生會內部的內奰使得活動無法順利進行。
3. 高中生(16-18歲):團隊內部的內奰讓我們無法取得好的成績。
4. 大學生(19-22歲):社團內部的內奰讓我們無法團結一致,影響了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