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糧
基本解釋
舊指民眾所繳納的田賦糧。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忍性氣》:“有劣衿某者,以本社民糧百餘金,悉為包攬,飽之谿壑者二十餘年,歷任不敢過問?!?/p>
成語(Idiom):民糧(mín liáng)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li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農民生產的糧食,也可指國家的民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糧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上》中,意為農民所產的糧食。后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國家的民生和國家的經濟基礎。民糧是國家的根本,也是人民生活的基礎。它體現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國家的繁榮富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糧一詞常用于描述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農民的勞動成果。也可以用來指代國家的經濟基礎和人民的生活來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表達對農業和農民的尊重和關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糧一詞最早出自《禮記·曲禮上》,并在后來的文獻中不斷被引用和解釋。它體現了古代社會對農業和農民的重視,以及對國家經濟基礎的關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糧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農民的辛勤勞動是民糧的來源。
2. 發展農業是保障國家民糧的重要途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農民、農田和糧食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比如,想象一個農民在田地里勞作,收獲豐富的糧食,這樣就能很容易地記住“民糧”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農業和農民相關的成語,如“豐收”、“勞動”等,以加深對農業和農民的理解和尊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農民爺爺每年都會種很多莊稼,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民糧。
2. 初中生:發展農業是保障國家民糧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關注農民的勞動成果。
3. 高中生:民糧是國家的根本,保障人民的生活來源,我們應該加強農業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