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兔起鳧舉 (tù qǐ fú jǔ)
發音(Pronunciation):tù qǐ fú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做出一點動作,其他人也跟著做同樣的動作,形容人們互相效仿,互相模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兔,指兔子;起,指跳起來;鳧,指野鴨;舉,指舉起來。兔起鳧舉原本是形容兔子跳起來,野鴨也跟著跳。后來引申為指一個人做出一點動作,其他人也跟著做同樣的動作,形容人們互相效仿,互相模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們互相模仿或效仿的情況,特別是在某個人做出一種行為后,其他人紛紛效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兔起鳧舉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趙策》。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國君趙莊子出巡時,看到一只兔子跳起來,野鴨也跟著跳,趙莊子看到后感嘆:“兔起鳧舉,非一世之明也。”后來,人們就用“兔起鳧舉”來形容人們互相效仿,互相模仿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兔起鳧舉的結構是“兔起”和“鳧舉”兩個動作并列的形式,表示人們互相效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開口說話,大家都兔起鳧舉地模仿他的口音。
2. 這個新時尚迅速在年輕人中間流行起來,大家兔起鳧舉地都開始穿這種服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兔子和野鴨的形象與互相效仿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趣的形象記憶,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們互相模仿、效仿相關的成語,如“照貓畫虎”、“人云亦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看到同學拿起鉛筆,其他同學也兔起鳧舉地拿起了鉛筆。
2. 中學生(13-18歲):班上有同學用新的學習方法取得了好成績,其他同學也兔起鳧舉地學起來。
3.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學校舉辦了一場時尚秀,看到模特走秀時,觀眾興奮地兔起鳧舉地跟著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