牋牘
成語(Idiom):牋牘
發音(Pronunciation):tián d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書、文件的內容、條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牋,古代寫字用的竹簡;牘,古代寫字用的木板。牋牘指的是寫字用的竹簡和木板上的文字,后來引申為指文書、文件的內容、條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牋牘一詞多用于形容文書、文件的具體內容或者條款,常見于法律、合同、規章等正式的文件中。也可以用來形容事情的具體細節或者內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牋牘的起源并沒有具體的故事或傳說。這個詞語的意義源自古代寫字用的竹簡和木板,因為古代人常常將文字刻寫在竹簡或木板上,所以牋牘就成為指代文字內容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牋牘”,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合同上的牋牘非常清晰,沒有任何歧義。
2. 這份文件的牋牘非常詳細,我們需要認真閱讀。
3. 這篇文章的牋牘十分精彩,引人入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牋牘”這兩個字分開記憶,可以聯想到古代人寫字用的竹簡和木板,從而記住它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文書、文件相關的成語,如“文不對題”、“字里行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用彩筆寫了一張牋牘,給媽媽寫了一封信。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關于假期的牋牘。
3. 高中生(16-18歲):這份考試的牋牘太復雜了,我需要仔細閱讀。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我在畢業論文中詳細描述了實驗的牋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