鰟皮
成語(Idiom):鰟皮(páng pí)
發(fā)音(Pronunciation):páng p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皮膚或動物的皮毛,比喻外表和內(nèi)在不相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鰟皮成語源自古代傳說中的鯉魚變化而來。鯉魚在水中游動時,鱗片亮麗,但一旦被捕撈上岸,魚身暴露在空氣中,便會失去光澤,顯得暗淡無光。因此,成語“鰟皮”用來形容外表看起來美麗或光鮮亮麗,但內(nèi)在卻沒有真才實學或真正的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外表光鮮或美麗,但內(nèi)在缺乏真實才能或能力的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注重外表而忽視內(nèi)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條鯉魚,它的鱗片閃閃發(fā)光,美麗無比。有一個人看到它,覺得它的皮膚非常美麗,便想要把它的皮做成衣服。于是他抓住了鯉魚,但是當他將鯉魚撈上岸時,魚體失去了光澤,顯得暗淡無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外表的美麗并不代表內(nèi)在的真實。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鰟(páng)是一個形容詞,表示美麗、光鮮;皮(pí)是一個名詞,表示皮膚或皮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雖然穿著華麗,但是內(nèi)心空虛,真是個鰟皮之人。
2. 這個人看起來很有才華,但實際上只是個鰟皮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想象一條鱗片閃閃發(fā)光的鯉魚,然后將這個形象和成語的含義聯(lián)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成語“鰟皮”,還有一些類似的成語,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錦上添花”等,都是用來形容外表美麗但內(nèi)在不足的情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衣服很漂亮,但是他的畫畫技術很差,他是一個鰟皮之人。
2. 小學生:雖然小紅長得很漂亮,但是她的成績卻不好,她是一個鰟皮之人。
3. 初中生:他雖然打扮得很時尚,但是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他是一個鰟皮之人。
4. 高中生:她看起來很高貴,但是她的品行卻很差,她是一個鰟皮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