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箠
基本解釋
1.短鞭。 宋 蘇軾 《兩橋·西新橋》詩:“岌岌類鞭石,山川非 會稽 ……蕭然無尺箠,欲構飛空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則導以尺箠策馬帶眼紗,與京師幕寮無異矣。”
2.謂嚴刑峻罰。 明 高攀龍 《<嵩臺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肅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肅然而不敢犯之心,豈得之尺箠間哉?”
3.比喻御事的權力。 宋 蘇軾 《送周朝議守漢州》詩:“莫輕 龔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數兵力。 宋 陳亮 《酌古論·桑維翰》:“茍能順其勢,雖尺箠可以夷之,而況 靈武 之眾乎!”
成語(Idiom):尺箠(chǐ chuí)
發音(Pronunciation):chǐ ch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尺箠是一個形容詞,指責、責備他人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尺箠由兩個部分組成,尺指的是尺子,箠指的是箠子,這兩個工具都可以用來責打人。尺箠成語形容責備他人的態度和行為,意味著嚴厲批評、責罵或懲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尺箠常用于描述嚴厲批評、責罵或懲罰他人的情況。可以用于教育場合,家庭教育,或者工作環境中的嚴厲批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尺箠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教育制度。在古代,教師經常使用尺子或者箠子來打學生,以懲罰他們的錯誤或者懶惰。尺箠成語形象地描述了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尺箠是一個形容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學生的功課不認真,老師給了他一番尺箠。
2. 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了一番尺箠。
3. 老板對員工的低效率工作進行了尺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尺箠的形狀和意義,將尺箠與嚴厲的批評、責罵或懲罰聯系在一起。可以想象一個教師舉起尺子或箠子,嚴厲地責備學生的場景,以幫助記憶尺箠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尺箠相關的成語,如“尺短寸長”、“尺幅寸縑”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理解成語的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用尺箠教育我,讓我明白了要做一個好學生。
2. 初中生:老師對我的作業評價很嚴厲,給了我一番尺箠。
3. 高中生:我在考試中犯了很多錯誤,老師對我進行了一番尺箠。
4. 大學生:導師對我的實驗結果不滿意,進行了尺箠式的批評。
5. 成年人:老板對我的工作態度進行了一番尺箠,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