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樴
成語(Idiom):鉤樴(gōu lí)
發音(Pronunciation):gōu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險惡狡詐,行為不正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鉤樴一詞源于《左傳·宣公十三年》:“吾聞之,以鉤樴易樵,不可得而亡也。”意為用鉤子去替代樵夫的樵木,表明人們心懷不軌,行為狡詐,不擇手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的行為陰險狡詐,不正當的樣子。常用于貶義,表示對某人行為的不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重要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左傳·宣公十三年》中的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心懷不軌,行為狡詐的情景,后來被引用為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鉤”和“樴”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總是鉤樴,讓人難以信任。
2. 這個人心機太重,總是鉤樴,不值得交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鉤”字和“樴”字進行聯想,想象一個人用鉤子替代樵夫的樵木,表示這個人的行為陰險狡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鉤樴”相關的成語,如“鉤心斗角”、“心機深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用鉤樴的方式欺負同學,真是壞人!
2. 初中生:這個人看起來很老實,其實心里鉤樴得很。
3. 高中生:社會上有很多人鉤樴地追逐權力和利益。
4. 大學生:在職場上,有時候不得不學會一些鉤樴的手段來保護自己。
5. 成年人:他的鉤樴行為讓他失去了很多朋友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