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戈
成語(Idiom):戢戈
發音(Pronunciation):jí g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收起兵器,停止戰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戢戈是由“戢”和“戈”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戢,指將兵器收起來;戈,指戰爭中使用的兵器。戢戈的含義是停止戰斗,收起兵器,表示雙方達成和平或停戰的意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戢戈一詞常用于形容雙方停戰、和解或結束爭斗的情況。可以用于國際關系、內外交戰、勞資爭議等領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子罕》中有一則故事,孔子的學生子罕在一次戰爭中被俘,但他堅決拒絕向敵人投降。最終,對方將他釋放后,他回到孔子身邊。孔子對子罕的行為表示贊賞,稱贊他“戢戈而不迫胥”,即在戰爭中堅守原則,不屈服于敵人。這個故事中的“戢戈”一詞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停止戰斗,保持原則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戢戈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戢”和名詞“戈”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雙方經過談判,最終達成了停戰協議,戢戈收兵。
2.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應該戢戈保護主義,共同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戢戈”聯想成將兵器從手中向上收起的動作,表示停止戰斗。可以通過想象雙方士兵收起戰爭中的兵器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和平、戰爭、軍事相關的成語,如“和平共處”、“攘外必先安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戰爭是不好的,我們要學會戢戈,保持和平。
2. 初中生:只有通過戢戈,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和安寧。
3. 高中生:在國際關系中,戢戈是實現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前提。
4. 大學生:面對社會矛盾,我們應該用智慧和勇氣來戢戈,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