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
基本解釋
安享俸祿。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二》:“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據小歷所算躔度謄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備員安祿而已。”
成語(Idiom):安祿
發音(Pronunciation):ān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不安定,行為不端正,常用來形容人品惡劣,行為不可信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安祿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安指安定、平穩,祿指福祉、收入。安祿原指安定的福祉,后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心不安定、行為不端正的負面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品惡劣、行為不可信賴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背叛信任、行為不端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安祿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唐朝時期的一個大臣安祿山。安祿山是唐朝末年的一個權臣,他在朝廷中擔任重要職務,但他心胸狹隘,專權傲慢,最終背叛了唐朝,發動了安史之亂。由于他的背叛行為,安祿山成為了背叛信任、行為不可靠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一直行為不端,真是個安祿之輩。
2. 不要和那個安祿為伍的人交往,他們很不可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安祿山的背叛行為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將安祿山的背叛行為與安祿成語的負面含義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唐朝歷史,了解安祿山的背叛行為對唐朝的影響,以及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和后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一直偷東西,真是個安祿之輩。
2. 初中生:他答應幫我,結果卻反水了,真是個安祿之徒。
3. 高中生:他背叛了我們的團隊,真是個安祿之輩。
4. 大學生:他為了個人利益不顧團隊利益,真是個安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