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想
基本解釋
(1).無所思念。
(2).佛教語。為有部和法相宗心不相應行法之一。《金剛經·大乘正宗分》:“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湼槃而滅度之。”《法苑珠林》卷八七:“或求無色,或求浄居,或求無想,故識亦不樂住也。”
成語(Idiom):無想
發音(Pronunciation):wú xi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雜念,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的思想沒有雜念,心無旁騖,專注于當前的事物或任務,不受其他干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專注、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情,也可以用來勸告他人專心致志,不要分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傳說中有一個叫做無想和尚的人,他在修行中能夠做到心無雜念,專心致志。他的修行成果非常顯著,因此他被人們稱為“無想”。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寫作時總是無想無念,能夠集中精力完成任務。
2. 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修行和專注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來記憶,比如想象一個專心致志的和尚在修行中,心無旁騖地坐在一片寧靜的山林中。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無心插柳”,“無所畏懼”,來豐富詞匯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我要學習無想,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擾。
2. 初中生:考試時要保持無想的狀態,才能發揮最好的水平。
3. 高中生:參加比賽時,運動員需要保持無想的心態,專注于比賽,不被其他因素影響。
4. 大學生:在研究課題時,我要學會無想,專心致志地進行科學研究。
5. 成人:工作中要保持無想的狀態,專注于工作任務,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