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教
基本解釋
[釋義]
(名)舊傳統中束縛人的思想行動、有利于反動統治階級的禮節和道德。
[構成]
偏正式:禮(教
[例句]
屈服于舊禮教。(作賓語)
英文翻譯
1.feudal code of ethics; feudal ethical code; feudal ethics and rites
詳細解釋
◎ 禮教 lǐjiào
[the Confucian or feudal ethical code] 禮儀教化
禮儀教化。《孔子家語·賢君》:“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 三國 魏 吳質 《在元城與魏太子箋》:“都人士女,服習禮教。”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 江 表雖遠,密邇海隅,然染道化,率禮教,亦既千餘載矣。” 魯迅 《花邊文學·論秦理齋夫人事》:“這幾年來,報章上常見有因經濟的壓迫,禮教的制裁而自殺的記事,但為了這些,便來開口或動筆的人是很少的。” 葉圣陶 《倪煥之》二十:“被重新估定而貶損了價值的,要算往常號稱‘國粹’的綱常禮教了。”
成語(Idiom):禮教(lǐ jiào)
發音(Pronunciation):lǐ j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教指的是社會禮儀和道德規范。它強調個人應該恪守禮儀,遵守道德準則,以此來規范社會秩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基于儒家思想的道德規范體系。禮教強調個人應該尊重他人,注重禮貌和儀態,秉持道德原則,以此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教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是否符合社會的道德規范,以及社會是否注重尊重和禮儀。它可以用來批評某人的不文明行為,也可以用來強調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教的概念源自儒家學說,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儒家思想強調個人應該以禮儀和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此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和諧。禮教也受到了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如道教和佛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教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禮”表示禮儀,表示尊重和禮貌;“教”表示道德規范,表示教導和規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舉止一直符合禮教的要求。
2. 社會需要弘揚禮教,以此來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禮”和“教”兩個字分開記憶。將“禮”與禮儀、尊重和禮貌聯系在一起,將“教”與道德規范、教導和規范聯系在一起。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更多關于禮教的背景和相關的道德準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遵守禮教,尊重老師和長輩。
2. 初中生: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禮教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3. 高中生:禮教是社會的基石,我們應該注重社會道德和文明禮儀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