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運
基本解釋
◎ 民運 mínyùn
(1) [civil transport]∶民用物資的運輸工作
(2) [private transport service]∶舊時私營的運輸業
(3) [propaganda and organizational work among the masses]∶指民眾運動
民運工作
民運干事
詳細解釋
(1).民營運輸。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原始》:“兌漕改民運為官運,始于 平江伯 陳瑄 ?!?br>(2).民眾運動。 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十七年來,我們黨已經培養了不少的領導人材,軍事、政治、文化、黨務、民運各方面,都有了我們的骨干?!比纾河械膭t被派出去參加民運工作,散播游擊戰爭的種子。
成語(Idiom):民運(mín yùn)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y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為爭取權益而進行的運動或抗議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運是由“民眾”和“運動”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它指的是民眾為了爭取權益、改革社會或抗議不公而進行的集體行動。民運通常是一種和平的方式,包括示威、抗議、罷工、請愿等形式,旨在通過集體行動來表達訴求和改變社會現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運常用于描述與社會運動、政治抗議相關的場景。它可以用于描述各種規模的抗議活動,無論是針對政府政策、社會問題還是其他不公正現象的抗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運一詞的使用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那時民眾為爭取政治自由和民主權益而進行了一系列的運動和抗議活動。這個詞語的使用逐漸擴大,成為描述任何類似的社會運動的常用詞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次民運的目標是爭取更多的言論自由。
2. 他參與了多次民運,為改善工人待遇而奮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民運”這個成語:
1. 關聯詞義:將“民眾”和“運動”這兩個詞與民運的含義聯系起來,理解為民眾進行運動以爭取權益。
2. 創造聯想:可以將“民運”聯想為“民眾奔跑的運動”,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民運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社會運動和政治抗議,了解不同國家和時期的民運歷史,以及相關的社會變革和政治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級舉行了一次民運,為了改善學校的午餐質量。
2. 初中生(13-15歲):我很關注社會問題,希望能夠參與一次真正有意義的民運。
3. 高中生(16-18歲):在歷史課上學到了很多關于中國的民運,深感社會進步需要人們的努力和堅持。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參與民運,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