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
基本解釋
(1).四方諸侯之國;四鄰之國。《詩·大雅·大明》:“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鄭玄 箋:“方國,四方來附者。”《宋書·蠻夷傳·師子國》:“四海之外,無往不伏,方國諸王,莫不遣信奉獻,以表歸德之誠。”
(2).泛指天下,國家。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惟皇天祐命烈祖,誕受方國。”
(3).指四方州郡。《后漢書·胡廣傳》:“臣等竊以為 廣 在尚書,劬勞日久,后母年老,既蒙簡照,宜試職千里,匡寧方國。 陳留 近郡。今太守任缺。 廣 才略深茂,堪能撥煩,愿以參選。” 宋 蘇軾 《賜新除翰林學士許將赴闕詔》:“出殿方國,則脩儒術以飾吏事;入備顧問,則酌民言以廣上聽。”
成語(Idiom):方國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g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的方向、政策或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國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方指方向,國指國家。它的基本含義是指國家的方向、政策或態度。在使用中,方國常常用來表示國家的政策或態度的改變或轉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國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國家在某一方面的政策或態度發生變化的情況。可以用于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的討論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國這個成語的起源并無具體的故事可考。它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方向的象征意義而形成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方國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表示國家的方向或態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調整方國,積極開展改革。
2. 這個國家的方國一向穩定,政策一貫堅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方國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國家的方向指向不同的方位,代表國家的政策或態度發生了變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國家政策、歷史事件相關的成語,可以加深對方國這個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希望國家的方國能夠更加注重環境保護。
2. 初中生(13-15歲):國家的方國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越來越大。
3. 高中生(16-18歲):國家的方國對于青年人創業提供了很多支持政策。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國家的方國引導下,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