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水洩不通
發音(Pronunciation):shuǐ xiè bù t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水流如洪水般猛烈,排遣不出去,形容非常擁擠,無法通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水洩不通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某個地方非常擁擠,人或物無法通過。它源自于水流非常湍急的河流,水流如洪水般猛烈,無法排遣出去。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擁擠到極點的場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水洩不通常用于形容人流、車流等擁擠得無法通行的場景。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車站、商場、景區等地排隊時,擁擠得無法前進或后退。也可以用來形容交通堵塞的情況,道路上車輛密集無法通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水洩不通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故事講述了晉朝時,有一位名叫王戎的官員,他在一次宴會上,看到酒樓門前擁擠著很多人,于是對人們說:“這里人太多了,像水洩不通一樣。”從此,這個成語就廣為流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水洩不通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三個動詞和一個副詞組成。其中,“水洩”表示水流排遣,不通表示無法通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車站里水洩不通,真是擠破頭了。
2. 假期期間,旅游景點人流如織,人們擠得水洩不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河流水流湍急,如洪水般猛烈,無法排遣出去,就像一個人流擁擠的場景,無法通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擁擠相關的成語,例如:“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學校門口人太多了,像水洩不通一樣,我們排隊都排不進去。
2. 初中生(13-15歲):趕地鐵的時候,車站里人山人海,水洩不通,我差點被擠丟了。
3. 高中生(16-18歲):放學的時候,校門口擁擠得水洩不通,我都不敢走那條路了。
4. 大學生(19-22歲):購物節期間,商場里人擠人,水洩不通,我都沒有心情買東西了。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旅游景點人流如織,人們擠得水洩不通,真是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