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徼
基本解釋
邊塞;邊防地區。《后漢書·南蠻傳贊》:“百蠻蠢居,仞彼方徼……往化既孚,改襟輸寳。”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方徼》:“徼者繞也,所以繞遮蠻夷使不得侵入中國也。方者方面也。”
成語(Idiom):方徼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j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方正、端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徼源自《左傳·襄公十三年》,原指人的品行舉止端正、正直無私。后來引申為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為正直,不偏不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徼一詞常用于贊美人的品德高尚,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正直、端正。可以用在寫人、寫事、寫物等各種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三年》中有一則故事,襄公問孔子:“吾聞方徼之德,何如斯可知也?”孔子回答說:“方徼者,其若矩也。”意思是方徼的德行就像一把方尺一樣端正,可以用來衡量別人的品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方徼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形式為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行方徼,一直受到大家的贊揚。
2. 這個公司的經營方針一直很方徼,沒有做任何不正當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方徼的“方”字表示方正,正直,徼的“角”字表示端正。可以通過這種聯想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一些其他與品德、正直相關的成語,例如“廉潔奉公”、“忠誠正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方徼的好同學,從不欺負別人。
2. 初中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保持方徼的品德,不做壞事。
3. 高中生:他的學術研究一直很方徼,沒有任何抄襲行為。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追求方徼的人生態度,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5. 成人:在職場上,我們要保持方徼的品行,不做任何違法亂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