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櫂
基本解釋
打槳。《漢書·嚴助傳》:“會天暑多雨,樓舩卒水居擊櫂,未戰而疾死者過半。” 漢 王粲 《為荀彧與孫權檄》:“今皆擊櫂若飛,回柁若環。”
成語(Idiom):擊櫂(jī zhào)
發音(Pronunciation):jī zh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擊打船槳,比喻爭論或爭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擊櫂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擊”意為打擊,第二個字“櫂”意為船槳。擊櫂的基本含義是指打擊船槳,用來比喻爭論或爭斗。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兩個或多個人因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或爭斗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擊櫂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各種爭論或爭斗的場景,如家庭、工作、學校等。當人們在討論或辯論某個問題時,如果雙方意見不合,可能會產生擊櫂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擊櫂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孔子的大師,他的學生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兩個學生因為對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而產生了爭執。他們爭論不休,最后甚至動起了手來,用船槳互相擊打。孔子看到后,非常憤怒,他用這個寓言故事來告誡學生們要以和為貴,不要因為意見不合而爭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擊櫂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擊”,賓語是“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因為一個小問題而爭吵不休,最后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擊櫂。
2. 這兩個團隊因為意見不合,經常在會議上發生擊櫂的情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擊打船槳相關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兩個人站在一艘小船上,他們因為意見不合而開始爭執,最后拿起船槳互相擊打。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爭論或爭斗相關的成語,如“爾虞我詐”、“水火不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因為誰是班長而發生了擊櫂。
2. 初中生:兩個同學因為誰的答案正確而發生了擊櫂。
3. 高中生:兩個班級因為籃球比賽的結果而發生了擊櫂。
4. 大學生:兩個社團因為活動安排的問題而發生了擊櫂。
5. 成年人:兩個同事因為工作分配的問題而發生了擊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