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伏
基本解釋
(1).揭露隱蔽的壞人壞事。《漢書·張敞傳》:“其治 京兆 ,略循 趙廣漢 之跡。方略耳目,發伏禁姦,不如 廣漢 。”《三國志·魏志·倉慈傳》:“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姦發伏,咸為良二千石。” 宋 王安石 《大理寺丞楊君墓志》:“及其為吏,披姦發伏,振摘利害……有以過人如此。”
(2).突出伏兵。 宋 蘇舜欽 《慶州敗》詩:“一麾發伏鴈行出,山下掩截成重圍。”《英烈傳》第七一回:“只看林莽中高懸紅燈為號,一齊發伏追擊。”
成語(Idiom):發伏
發音(Pronunciation):fā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事物的興旺或衰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伏一詞源于《詩經·小雅·大東》:“發而不伏,顛而不撲。”意為興盛而不衰退,顛簸而不倒塌。后來引申為人或事物的興旺或衰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事物的興衰過程,特別是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興衰變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詩經·小雅·大東》的記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詩歌中。據說,這首詩歌是為了謳歌東方的盛大景象而寫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發”表示興旺,而“伏”表示衰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行業經歷了幾年的發伏,如今正處于一個興盛期。
2. 這家公司的業績一直在發伏之間徘徊,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穩定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發伏”這個成語聯想到一個人站立不穩定的樣子,其中的“發”表示站立的興旺,而“伏”表示站立的衰退。通過這個形象的聯想,可以更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發伏相關的成語,如“興衰榮辱”、“盛衰興廢”等,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家店的生意一直發伏不定,有時候很多人來買,有時候又很冷清。
2. 初中生:歷史上有很多朝代經歷了發伏的過程,有的興盛一時,有的衰敗不久。
3. 高中生:經濟發展的過程常常是發伏不定的,需要我們做好應對各種變化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