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涂不拾遺(tú bù shí yí)
發(fā)音(Pronunciation):tú bù shí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社會風氣良好,沒有貪污腐敗的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涂:指油漆、顏料;不拾遺:指沒有丟失的東西。成語意為涂抹的東西不會丟失,形容社會風氣純潔,沒有貪污腐敗的現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社會風氣好,政府廉潔,沒有貪污腐敗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起源于唐朝時期的一個故事。當時,唐明皇下令將宮殿的柱子涂上顏色,然后放置在宮殿門口。過了很長時間,柱子上的顏料始終沒有被人拿走。這個故事傳開后,人們用“涂不拾遺”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沒有貪污腐敗的現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不+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城市的社會風氣很好,涂不拾遺。
2. 我們班的同學都很團結,互相幫助,真是涂不拾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的意思與故事起源聯(lián)系起來,想象涂抹在柱子上的顏料始終沒有被人拿走的情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社會風氣、廉潔有關的成語,如“廉潔奉公”、“清正廉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同學都很守規(guī)矩,下課后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真是涂不拾遺。
2. 初中生:我們學校的食堂飯菜質量很好,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價格公道,真是涂不拾遺。
3. 高中生:我們國家的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現在社會上的貪污現象已經大大減少,真是涂不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