庂慝
基本解釋
朔日月見于東方之象。《漢書·五行志下之下》:“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庂慝。”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庂慝者,行遲在日后,當沒而更見。” 王先謙 補注:“ 錢大昕 曰:《周禮》疏引《尚書》‘五行’《傳》作‘側匿’。匿,正字;慝,借字。亦作‘縮朒’。”庂,一本作“ 仄 ”。
成語(Idiom):庂慝(zé tè)
發音(Pronunciation):zé t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險惡,思想邪惡,行為不端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庂慝一詞源于佛教的術語,原意是指人的惡念和邪惡行為。后來,它被引申為一種對人心險惡、思想邪惡和行為不端正的形容。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強調了人們應該遠離邪惡、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庂慝一詞常用于貶義場景,用來形容人的思想和行為不正直、不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心機深重、狡詐狠毒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庂慝”成語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確,但它源于佛教術語,后來被引申為一種對人的邪惡心思和行為的形容。在佛教中,庂慝是指犯下惡行的心念和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庂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庂”是形聲字,表示邪惡、不正直,而“慝”則表示惡念和邪惡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善,但實際上心思十分庂慝。
2. 這個人的行為舉止總是讓人感覺到一股庂慝的氣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庂慝”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其發音和形象。可以將“庂”字讀作“惡”,而“慝”字讀作“特”。聯想到“惡特”這樣的詞語,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庂慝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佛教的知識,了解庂慝在佛教中的具體含義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做了很多庂慝的事情,讓大家都很生氣。
2. 初中生:她的庂慝行為被老師發現了,受到了嚴厲的批評。
3. 高中生:這個人的庂慝心思讓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 大學生:我們應該遠離庂慝,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