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塾
基本解釋
由地方或團體設立的塾館。 鄭觀應 《盛世危言·考試下》:“各鄉亦分設家塾、公塾,無論貧富皆習讀書習藝?!?/p>
成語(Idiom):公塾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s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的學校,特指私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塾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學校形式,是指由私人設立和管理的教育機構。在古代,由于官方教育機構有限,私塾成為了普通人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徑。公塾通常由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擔任教師,教授學生經典著作、文學、歷史、哲學等知識。公塾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場所,也是學術交流和傳承的重要平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塾這個成語多用于描述古代學習的場景和教育方式。也可以用來比喻現代教育中的傳統學習方式和教育機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塾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描述了西漢時期著名學者鮑照創辦的私塾,被稱為“公塾”。這個成語后來逐漸成為了指代私塾的通用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塾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意為公開、公眾,指公共的;“塾”意為塾教、學校,指私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在公塾里學習古代文化。
2. 這所公塾是著名學者創辦的,教學水平很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公塾”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公共的學校,里面充滿了學生和老師,大家在一起學習各種知識,這就是公塾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教育有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私塾和官方教育機構在古代中國的發展和影響。你還可以研究其他與教育相關的成語,如“師徒”、“傳道授業解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公塾里學習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
2. 初中生:我的數學成績得到了公塾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3. 高中生:我通過參加公塾的輔導班提高了我的英語水平。
4. 大學生:我在公塾里遇到了一位優秀的導師,對我的學術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