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探口而出
發音(Pronunciation):tàn kǒu ér c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直率,毫不隱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探:伸出,探索;口:嘴巴;而:表示轉折;出:出來。形容說話直截了當,毫不隱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說話直率,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或意見的情況。通常用于贊美或稱贊某人的坦率和直言不諱的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有一位名叫田忌的將軍,他非常善于馬術。一次,田忌與趙國的將軍進行馬術比賽。趙國的將軍有一匹名叫“千里駒”的寶馬,非常出色。田忌知道自己的馬無法與之匹敵,于是他采取了一種策略,將自己的馬分成三種不同水平的馬,分別與趙國的馬進行比賽。在比賽中,田忌根據自己馬的實力選擇不同的策略,最終獲得了勝利。這個故事中的“探口而出”一詞,形容田忌在比賽中直率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毫不隱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而+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探口而出,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2. 她的坦率使她在朋友中受到了很多贊賞,她總是能探口而出,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探出嘴巴,毫不隱瞞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或意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直率、坦率相關的成語,如“直言不諱”、“直截了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問我們誰想要去動物園,我探口而出說我想去看大熊貓。
2. 初中生:在班會上,同學們都在討論如何提高學習成績,我探口而出提出了一些學習方法。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中,我探口而出批評了對方的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反駁意見。
4. 大學生:在討論社會問題時,我探口而出表達了自己對當前社會問題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