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角
基本解釋
(1).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風而定吉兇。《后漢書·郎顗傳》:“父 宗 ,字 仲綏 ,學《京氏易》,善風角、星筭、六日七分。” 李賢 注:“風角謂候四方四隅之風,以占吉兇也。”《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三年》:“己亥,帝自 晉陽 奉太后還 鄴 ,至 紫陽 ,遇大風。舍人 魏僧伽 習風角,奏言:‘即時當有暴逆事。’”《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有一術士,號 富春子 ,善風角鳥占, 賈似道 招之,欲試其術,問以來日之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 鄭成功 據 臺灣 時,有 粵 東異僧泛海至,技擊絶倫,袒臂端坐,斫以刃,如中鐵石;又兼通壬遁風角。”
(2).角笛聲。 唐 賈島 《行次漢上》詩:“ 漢 主廟前 湘水 碧,一聲風角夕陽低。” 明 何景明 《十月一日》詩之二:“暮燈喧巷哭,風角起邊愁。”
成語(Idiom):風角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j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風向的變化,比喻形勢的變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角是由“風”和“角”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風”指風向,表示形勢的變動;“角”指方位,表示某個角度。整個成語指風向的變化,比喻形勢的變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形勢變化。比如,可以用來形容某個行業的發展方向發生了變化,或者某個國家的政治局勢發生了轉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風角”最早出現在《宋史·劉豫傳》中。劉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宰相,他在任職期間,遭受到了朝廷內部的彈劾和詆毀。劉豫感到自己處境困難,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積極調整策略,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最終,他成功地扭轉了局勢,重獲了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后來,人們用“風角”來形容形勢的變動,以及人們在面對困境時積極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結構是“風角”,沒有其他輔助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最近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動,我們要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抓住風角。
2. 政治局勢的風角發生了變化,我們要保持警覺,做好應對準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風角”與形勢的變動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高處,感受到風的吹拂,同時注意到風向的變化,從而形成對形勢變動的印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形勢變動相關的成語,如“風云變幻”、“風平浪靜”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今天風角變了,我們可以放風箏了!
2. 小學生:我在游泳比賽中遇到了困難,但是我調整了姿勢,抓住了風角,最后獲得了第一名。
3. 中學生:考試前,老師告訴我們要關注時事,抓住形勢的風角,以便更好地回答問題。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要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抓住風角,找到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