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誅
夷誅(yí zhū)
發音:yí zhū
基本含義:指消滅異族或外族。
詳細解釋:夷誅一詞源于《左傳·僖公十四年》:“吾聞之:夫夷誅,戎狄也。”夷指的是戎狄,誅指的是消滅。夷誅的含義是指消滅異族或外族,特指戎狄。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消滅敵人或消除異族,通常表示斬草除根、徹底消滅。
使用場景:夷誅一詞多用于描述戰爭或消滅敵人的情境。也可以用來形容消除異己勢力或清除某種問題或隱患。常見的使用場景包括歷史故事、戰爭紀實、政治宣傳等。
故事起源:夷誅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描述齊國的一次戰爭。當時,齊國的國君僖公為了消除戎狄對齊國的威脅,決定發動戰爭,徹底消滅戎狄。這次戰爭被稱為“夷誅之戰”,后來夷誅一詞就被用來形容消滅異族或外族的行為。
成語結構:夷誅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夷”和“誅”兩個漢字組成。夷指的是戎狄,誅指的是消滅。這個成語的結構簡潔明了,意義清晰。
例句:
1. 歷史上,中國曾多次進行夷誅戰爭,保衛國家安危。
2. 這次行動旨在夷誅恐怖勢力,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記憶技巧:記憶夷誅這個成語,可以將“夷”字和“誅”字的含義進行聯想。夷指的是戎狄,誅指的是消滅。可以想象自己在戰場上消滅敵人的場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如果對于中國古代戰爭史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關于夷誅戰爭的歷史故事,了解中國古代戰爭的背景和發展。同時,也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擴大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們要夷誅懶惰,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
初中生:歷史上有很多夷誅戰爭,為了保衛家園,我們要勇敢奮斗。
高中生:只有夷誅腐敗現象,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大學生:我們應該夷誅不公平的現象,爭取社會的公正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