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薠
基本解釋
水草名。即薠草。《楚辭·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朱熹 集注:“薠草,秋生,今南方湖澤皆有之,似莎而大,鴈所食也。”
成語(Idiom):白薠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f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無法被人接受、容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薠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某個人或某個事物的品質或行為無法被人接受、容忍。通常用于形容嚴重違背道德、倫理或法律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薠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批評或譴責某人的行為,特別是那些違背倫理道德、社會公德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各種不受歡迎的行為,比如欺騙、偷竊、背信棄義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薠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年》。故事中,晉國宣公聽說他的妻子與他的賓客有不正當的關系,于是派人去調查。當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事實后,宣公非常憤怒,將他的妻子殺死,并將賓客的尸體剖開。這個行為被認為是極其殘忍和不道德的,因此人們用“白薠”來形容這種無法被容忍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薠是一個形容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白”表示無法、不能,表示否定;“薠”表示被人接受、容忍。兩個字的組合表示某人或某事物無法被人接受、容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太白薠了,沒有人能夠容忍。
2. 這種欺騙行為是白薠的,必須受到嚴厲的譴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白薠這個成語。例如,將“白”字聯想為“不”,將“薠”字聯想為“被接受、容忍”,從而形成“不被接受、容忍”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倫理相關的成語,比如“狼子野心”、“以牙還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欺騙行為真的太白薠了,我們都不想和他玩了。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作弊是一種白薠的行為,我們要遠離它。
3. 高中生:政府要嚴厲打擊腐敗行為,不能容忍任何白薠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