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眼瞎耳聾
發音(Pronunciation):yǎn xiā ěr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對事物漠視,不關注不理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比喻對事物漠視,不關注不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對待問題或事情不關心,對別人的意見或批評不在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孟子·公孫丑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孫丑是一個耳聾眼瞎的人,他看見一只鳥飛過,卻不知道是什么鳥;聽見人們談論,卻不知道在說什么。孟子對公孫丑說:“你能看見這鳥飛過,卻不知道它是什么鳥;能聽見人們談論,卻不知道在說什么。你的眼睛和耳朵都是瞎的。”從此,人們用“眼瞎耳聾”來形容對事物漠視,不關注不理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名詞+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眼瞎耳聾,完全不關心。
2. 老板對員工的建議眼瞎耳聾,從不聽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眼瞎耳聾”與對事情漠視不關心的人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目不識丁”、“聾子摸象”等,豐富詞匯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眼瞎耳聾,亂扔垃圾。
2. 初中生:班長對同學的提醒眼瞎耳聾,從不改正錯誤。
3. 高中生:政府對民眾的呼聲眼瞎耳聾,不去解決問題。
4. 大學生:老板對員工的意見眼瞎耳聾,不重視員工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