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對
基本解釋
對訓示的對答、爭執。 唐 顏真卿 《與郭仆射書》:“昨 裴僕射 誤欲令左右丞勾當尚書,當時輒有訓對。僕射恃貴張目,見尤介眾之中,不欲顯過。”
成語(Idiom):訓對
發音(Pronunciation):xùn d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恰當,說話得體,符合情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訓對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言辭得體,表達恰當。這個成語強調了說話的技巧和準確性,表示說話符合道理,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和贊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訓對可以用于各種正式場合,如會議、演講、辯論等,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談話。當你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使用訓對可以增加說話的說服力和影響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訓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七年》中。相傳,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訓很聰明,但是說話常常沖動、不經思考。有一次,他在齊國的朝廷上發表了一番激動的言論,結果遭到了眾人的嘲笑和指責。從那以后,公子訓深感自己應該謹言慎行,學會用恰當的言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他經過不斷的努力,終于成為了一個能夠訓對的人。后來,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形容言辭恰當的人,稱之為“訓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訓對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訓”是動詞,表示教導、告誡的意思;第二個字“對”是副詞,表示適當、得體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訓對,令人深受啟發。
2. 她在辯論賽中訓對地反駁了對方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講話時,他的嘴巴形狀很像一個“訓”字,而他的言辭卻非常得體,符合情理,就像是“對”的。這樣的形象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和發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演講和辯論來提升自己的訓對能力。還可以學習修辭和表達技巧,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班級演講比賽中訓對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的答案給予了肯定,說我們的回答很訓對。
3. 高中生:通過參加辯論賽,我學會了如何訓對地反駁對方的觀點。
4. 大學生:在畢業論文答辯中,我用恰當的言辭訓對地回答了評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