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時
基本解釋
上古分一晝夜為十時, 秦 漢 始分為十二時。《左傳·昭公五年》:“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參見“ 十二時 ”。
成語(Idiom):十時(shí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時間非常準確,十分準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時間非常準確,按時到達或完成。形容一個人做事情非常守時,不會拖延或遲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約定的時間內到達或完成某項任務。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非常守時,不拖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十時”起源于古代的鐘表制作,表示鐘表的時間準確無誤。在古代,制作鐘表需要非常精確的技術和仔細的調校,以確保鐘表能夠準確地顯示時間。因此,人們用“十時”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時間準確無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時是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表示時間的準確和精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約定的時間是十時,準時到達了。
2. 這個項目的截止日期是十時,我們必須按時完成。
3. 我們公司的老板非常守時,每天都十時準時上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十點鐘”,表示時間準確無誤,不會誤差。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時間或準確性相關的成語,如“一刻千金”、“分秒必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早上都十時準時起床。
2. 初中生:老師要求我們十時之前完成作業。
3. 高中生:為了備考,我每天晚上都要十時之前睡覺。
4. 大學生:我們的實驗報告必須在十時之前提交。
5. 成年人:我約好了朋友十時見面,一定要準時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