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據
成語(Idiom):稽據(jī jù)
發音(Pronunciation):jī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查證、核實事實真相的證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稽據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稽意為查證、核實,據意為證據。稽據一詞表示通過查證和核實來得到真實的證據。在法律、調查和研究領域中常用來指代確鑿的證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稽據常用于正式場合,特別是涉及法律、調查和研究等領域。例如,在法庭上,律師會使用稽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在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會依靠稽據來驗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稽據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稽黎奉命查證紀實,從而得名為稽據。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指代查證事實的證據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稽據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律師準備了大量的稽據來支持自己的辯護意見。
2. 這份報告的結論是基于充分的稽據和調查結果得出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稽據與“稽”字的讀音“雞”進行聯想,想象一只雞在仔細地查找證據。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法律、調查和研究相關的詞匯和成語,可以加深對稽據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要求我們在寫作文時要有稽據,不能隨便編故事。
2. 初中生(13-15歲):歷史研究需要大量的稽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16-18歲):在寫科學論文時,要注意引用稽據來支持自己的實驗結果。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法律領域,稽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決定案件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