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給
基本解釋
猶畢具。《國語·晉語九》:“ 瑤 之賢於人者五……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 韋昭 注:“給,足也。”《后漢書·劉般傳》:“時五校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輿服光麗,伎巧畢給,故多以宗室肺腑居之。”
成語(Idiom):畢給
發音(Pronunciation):bì gě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極度聰明,能夠迅速領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畢給是由“畢”和“給”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畢,表示聰明、機智;給,表示給予、賦予。畢給的基本含義是指人或事物具有極高的智慧和領悟力,能夠迅速理解和解決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畢給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學習、工作或解決問題時表現出的聰明才智。可以用來贊美他人的聰明才智,也可以用來自嘲或諷刺自己聰明過頭而顯得有些自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畢給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莊子·齊物論》。莊子在文中寫到:“孰能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不謂過矣,是謂不過。圣人亦有過,過而能改,改而能遷。過矣善莫大焉。”其中的“過而能改,改而能遷”被解釋為“畢給”,即能夠及時改正錯誤并不斷進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畢給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畢給的人,解決問題總是輕而易舉。
2. 小明被老師稱為班級里的畢給,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畢給這個成語與“畢恭畢敬”相對應,通過對比記憶來幫助記憶畢給的含義。畢恭畢敬表示對他人恭敬有禮,而畢給則表示自己聰明才智過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聰明才智相關的成語,如聰明過人、才高八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是班里的畢給,數學題總是一下子就會做。
2. 初中生:他真是個畢給,考試前一天才開始復習,還能考滿分。
3. 高中生:雖然他是個畢給,但他從不炫耀自己的成績,而是幫助其他同學一起進步。
4. 大學生:他在研究領域的造詣已經達到了畢給的境界,被譽為行業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