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臠
基本解釋
(1).大塊肉。 南朝 陳 徐陵 《謝賚麕啟》:“預割鮮禽,已同鹽浦,頻蒙大臠,更異 梁王 。詰旦歸來,猶為飽飫。”《禮記·少儀》“牛與羊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 唐 孔穎達 疏:“謂先牒為大臠,而復細切之為膾也。”
(2).喻權利。《晉書·梁王肜傳》:“ 肜 嘗大會,謂參軍 王銓 曰:‘我從兄為尚書令,不能啖大臠。大臠故難。’”
成語(Idiom):大臠
發音(Pronunciation):dà lu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臉色或表情非常難看,形容十分憤怒或生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臠一詞源于方言,最早出自湖南方言。大臠的意思是指臉色難看,臉上表情憤怒或生氣。用來形容人在憤怒或生氣時的表情非常難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臠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人的臉色或表情,特別是在憤怒或生氣的時候。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發怒或受到冒犯時的表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大臠的起源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故事或傳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湖南方言,后來逐漸流傳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后,臉上的表情大臠了一下。
2. 她生氣得臉色一下子大臠起來。
3. 這個孩子一生氣,臉上的表情就會變得大臠。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憤怒或生氣時的臉色非常難看,就像是“大臠”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臉色或表情相關的成語,如“面紅耳赤”、“怒氣沖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生氣的時候,臉色會變得大臠。
2. 初中生:他聽到這個消息后,臉上的表情大臠了一下,真的很生氣。
3. 高中生:她的臉色一下子大臠起來,看得出她非常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