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謬
基本解釋
猶疏失。《新唐書·李光弼傳》:“節度使 王承業 政弛謬,侍御史 崔眾 主兵 太原 ,每侮狎 承業 , 光弼 素不平。”
成語(Idiom):弛謬(chí miù)
發音(Pronunciation):chí m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荒謬可笑、離奇怪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言語或行為荒唐可笑,離奇怪異,毫無道理或合理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用于形容言語或行為荒唐可笑,離奇怪異的情況。通常用于貶義,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不滿或嘲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弛謬”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弛謬不經,不可以為言辭。”意為言辭荒謬不經,不能用來講話。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形容言行荒誕可笑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弛”是形容詞,表示放松、松弛;“謬”是形容詞,表示荒謬、可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真是弛謬,完全不符合常理。
2. 這個謠言太弛謬了,根本不值得相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弛謬”與“荒謬可笑”相聯想,用于形容言行荒唐可笑的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弛謬”意思相近的成語,如“荒唐可笑”、“荒謬絕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笑話真弛謬,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2. 初中生:老師的要求太弛謬了,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
3. 高中生:這個政策真是弛謬至極,完全不符合人民的利益。
4. 大學生:這個論文的觀點太弛謬了,根本無法被接受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