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鐘
基本解釋
見“ 擊鐘 ”。
亦作“ 擊鐘 ”。1.打鐘。《左傳·定公九年》:“吾猶衰絰,而子擊鐘,何也?”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官制》:“京師品官之喪用浮屠法擊鐘,初無定制, 景德 中令文臣卿監、武臣大將軍、命婦郡夫人以上,許於 天清 開寳 擊鐘,至今為例。”
(2).打鐘奏樂。形容生活奢華。《左傳·襄公三十年》:“ 鄭伯有 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漢書·貨殖傳》:“ 質氏 以灑削而鼎食, 濁氏 以胃脯而連騎, 張里 以馬醫而擊鐘,皆越法矣。”參見“ 擊鐘鼎食 ”。
成語(Idiom):擊鐘
發音(Pronunciation):jī zh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擊打鐘聲,比喻善于發現問題或者批評指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擊鐘是由“擊”和“鐘”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擊”表示打擊、敲打的意思;“鐘”則指古代的大鐘。擊鐘的意思是通過打擊鐘聲來比喻善于發現問題、批評指正或者發出警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擊鐘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善于觀察、發現問題,以及勇于批評指正他人的行為。例如,在工作中,如果一個同事能夠及時指出團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我們就可以說他“擊鐘有力”。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些評論家或者媒體人,他們通過批評和指正來促使社會進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擊鐘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一種比較有名的故事是這樣的: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鐘子期的官員,他擔任宮廷的大鐘官。有一天,皇帝親自前來檢查大鐘,但鐘子期發現鐘聲有些不準確,于是他毫不猶豫地用棍子敲打鐘身,使鐘聲恢復正常。這個故事傳開后,人們開始用“擊鐘”來比喻善于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擊鐘批評了我們的工作不盡如人意。
2. 這位教授以其犀利的言辭擊鐘了那位政治家的虛偽。
3. 這部電影通過諷刺和批評來擊鐘社會的不公平現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擊鐘”與善于發現問題和批評指正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手持木棍,敲打著大鐘,發出響亮的鐘聲,象征著善于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的能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擊鐘”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擊鼓傳花”、“擊節稱好”等。同時,也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故事和典故,深入理解成語的背后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經常擊鐘批評我們的錯誤,幫助我們進步。
2. 初中生:我爸爸是一位律師,他工作中經常擊鐘指出別人的錯誤。
3. 高中生:在班級的辯論賽中,同學們互相擊鐘,提出對方觀點的質疑和批評。
4. 大學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媒體人,通過擊鐘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