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基本義:帶毛的獸皮的總稱。
(2) (名)比喻表面的知識。這件事我也是略知皮毛。(作賓語)
[構成]
并列式:皮+毛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帶毛獸皮) pelage; fur; skin and hair; coat
2.(表面的知識) smattering; superficial knowledge
詳細解釋
◎ 皮毛 pímáo
(1) [fur]∶帶毛獸皮的總稱
貂皮是貴重的皮毛
(2) [skin and hair]∶體表皮膚和附著于皮膚的毫毛的合稱
(3) [superficial knowledge]∶比喻表面的知識
略知皮毛
(1).禽獸的皮和毛的總稱。《周禮·天官·獸人》:“凡獸入於臘人,皮毛筋角,入於玉府。”《后漢書·鮮卑傳》:“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為名裘。”
(2).引申指皮裘。《莊子·讓王》:“冬日衣皮毛。”
(3).人的皮膚和毛發。泛指人體的淺表部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 明 唐順之 《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觸冒霜露,始自皮毛,轉客臟胃,浸淫閼鬱,壅而不散。”
(4).比喻表面的、膚淺的東西。多指學識。 宋 葉適 《王氏讀書堂》詩:“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麤。”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今人未窺 韓 柳 門戶,而先掃 六朝 ;未得 李 杜 皮毛,而已輕 溫 李 。” 清 陳天華 《警世鐘》:“及到庚子年鬧出了彌天的大禍,纔曉得一味守舊萬萬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
成語(Idiom):皮毛
發音(Pronunciation):pí m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表面現象、表面問題,不涉及實質、核心的東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皮毛是指人或事物的外表現象,不涉及實質、核心的東西。它強調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忽視了內在的本質和重要的方面。常用來形容只看到問題表面,沒有深入了解或解決問題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用來批評那些只看表面而不關注實質問題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皮毛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年》:“無乃大哉!皮毛之人,不可與論辯。”這句話意思是指那些只看表面現象而不了解內在本質的人,是無法進行深入討論和辯論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皮毛是一個名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關心表面的問題,從來不去了解實質,真是個典型的皮毛人。
2. 別只看表面,要學會看問題的本質,不要成為一個只懂皮毛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皮毛比喻為一層薄薄的外皮,沒有內在的實質。可以聯想到皮毛人就是只看表面,不關注實質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皮毛”這個成語外,還有一些類似的成語,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見微知著”等,它們都強調了只看到表面現象而忽視了實質問題的意思。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看到小明的外表,沒注意到小明內心的善良,真是個皮毛人。
2. 初中生:老師只看到我的作業有幾個錯誤,卻沒有發現我已經努力改正了,真是個只看表面的皮毛人。
3. 高中生:政府只重視經濟發展,卻忽視了環境保護和人民的生活質量,是一個只關注經濟利益的皮毛政府。
4. 大學生:有些人只看到他的外貌,卻沒有發現他的才華和能力,真是個只看表面的皮毛人。
這些例句可以幫助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皮毛”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