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命
基本解釋
共命運;同死。《宋書·索虜傳》:“我與此城并命,義不使此城亡而身在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兄弟》:“﹝ 王元紹 ﹞為兵所圍,二弟爭共抱持,各求代死,終不得解,遂并命爾。”
(1).猶言捐生。《后漢書·西羌傳》:“今國家無德,恩不及遠,羸弱何辜,而當并命!”《資治通鑒·魏元帝景元元年》:“人誰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2).亡命;逃亡在外。《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吾父忠於國家,知我必欲報仇,故使并命於 楚 ,以絶后慮。”
併命:1.拚命,舍命。《舊五代史·明宗紀一》:“吾王命我取 葛司徒 ,他士可無併命。”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自和議成而軍士灰心,敵益狂狡,遂有四忠併命之禍。”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魏月波》:“聞 戚 娶女,鬱怒填胸,立刻拏舟至城,將與女併命。”
(2).比喻盡最大的力量。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保路運動》:“或有不軌之徒從中鼓煽,強者併命于尋仇,弱者絶望于逃死,眾志一暌,全體瓦裂,終非國家福也。”
並命:1.一同受命。《禮記·內則》:“毋敢敵耦於冢婦,不敢并行,不敢並命,不敢并坐。” 孔穎達 疏:“并有教令之命。” 唐 權德輿 《太原鄭尚書遠寄新詩走筆酬贈》詩:“昔歲經過同二 仲 ,登朝並命慚無用。” 唐 張署 《贈韓退之》詩:“白簡趨朝曾並命, 蒼梧 左宦一聯翩。”
(2).拼命。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某今日與人爭不勝,已買刀藏腰際,將與仇者並命。”
成語(Idiom):并命
發音(Pronunciation):bìng m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個或多個人因為共同的命運而同時受到影響或遭遇到同樣的命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并命是指兩個或多個人因為共同的命運而同時受到影響或遭遇到同樣的命運。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在命運面前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并命通常用于形容兩個或多個人在同一時間受到相同的命運的影響。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同一團隊、同一家庭或同一社群中的人們在面臨困難或挑戰時共同承受命運的考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并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和劉邦是兩個不同的軍事統帥,他們都希望能夠成為中國的統一者。然而,最后劉邦成功了,而項羽失敗了。這個成語源自于項羽失敗的故事,意味著兩個人在同一時間受到不同命運的影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并命是由“并”和“命”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并”表示同時或共同的意思,“命”表示命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次公司裁員中,他們并命,同時失去了工作。
2. 在戰爭中,戰友們并命,共同面對著生死考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個人手牽手,面對著相同的命運,共同面對困難和挑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命運相關的成語,如“同命相連”、“同舟共濟”等,來增加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級的同學們并命,一起參加了學校的運動會。
2. 初中生:在這次考試中,我和我的同桌并命,都考了滿分。
3. 高中生:我們班級的同學們并命,一起準備高考。
4. 大學生:在這次實習中,我和我的同事并命,共同面對了各種挑戰。
5. 成年人: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我們公司的員工并命,一起面臨著失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