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祿
基本解釋
謂祿之少者。 漢 揚雄 《太玄·數》:“九人:一為下人,二為平人,三為進人,四為下祿,五為中祿,六為上祿,七為失志,八為疾瘀,九為極。” 范望 注:“下祿謂士大夫至公侯。”
成語(Idiom):下祿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降低祿位,自謙身份,謙虛謹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祿是一個古代的成語,祿位指的是官職的高低。下祿意味著降低自己的官職,表示自謙身份,謙虛謹慎。這個成語強調了以謙虛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成就和地位,不驕不躁,不自滿自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祿常用于形容人謙虛低調,不炫耀自己的成就或地位。可以用來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也可以用來勸告自己或他人要保持謙虛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在擔任宰相時,因為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而請求降職。他向皇帝上書說:“臣職事小,不能稱職,愿降職為縣令。”皇帝看到他的請求后,贊賞他的謙虛態度,批準了他的降職請求。這個故事成為了下祿成語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祿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下”和名詞“祿”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成績優秀,但一直保持著下祿的態度。
2. 雖然他已經升職了,但他仍然保持著下祿的風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下祿”與“謙虛”這兩個詞聯系起來記憶,因為下祿的含義就是謙虛。可以想象一個官員主動降低自己的官職,表示自謙身份,這樣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可以學習其他與謙虛、謙遜相關的成語,如謙謙君子、謙虛使人進步等。
2. 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古代官職制度和禮儀的知識,以加深對下祿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班級里得了第一名,但我還是保持著下祿的態度。
2. 初中生(12-15歲):雖然我在比賽中獲得了冠軍,但我不會驕傲,而是下祿謙虛。
3. 高中生(15-18歲):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但我不會因此自滿自足,而是要保持下祿的心態。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即使我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也會保持下祿的態度,不炫耀自己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