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據
基本解釋
(1).沒有依據或證據。 唐 顏師古 《明堂議》:“ 大戴 所説,初有近郊之言,為稱 文王 之廟。進退無據,自為矛盾。” 唐 王涯 《太華山仙掌辯》:“予嘗覽 張平子 之賦 西京 ,至‘巨靈高掌,厥跡猶存’之辭,常以是惑……暨覩其形而咨之,果謬悠而無據也。”
(2).無所依憑。 宋 謝懋 《驀山溪》詞:“飛云無據,化作冥蒙雨。”
成語(Idiom):無據
發音(Pronunciation):wú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根據或證據,缺乏依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某事情沒有真實的依據或證明,只是憑空臆測或無根據的說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指責或質疑某人的言論或行為沒有真實的依據或證據。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說法或觀點的不可靠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據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故事講述了一位叫王賁的人,他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來評價劉邦。然而,這樣的評價并沒有任何根據或證據支持。因此,人們后來用“無據”來形容沒有依據的言論或觀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據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無”表示沒有,缺乏,而“據”表示依據,根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指控完全是無據的,沒有任何證據支持。
2. 這個謠言毫無根據,不要輕易相信。
3. 他的論述沒有任何事實支持,完全是無據之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據”與“無根據”進行聯想,由于“據”和“根據”發音相似,所以可以通過這個聯想記憶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無據”相關的成語,如“無中生有”、“無稽之談”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解釋沒有依據,是無據之談。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說的那個理論完全是無據的,沒有任何證明。
3. 高中生(16-18歲):這篇文章的結論并沒有實驗證據,是無據可依的。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這個研究論文缺乏實證數據支持,可以說是無據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