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靡
成語(Idiom):偷靡(tōu mǐ)
發音(Pronunciation):tōu m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偷竊、盜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偷靡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偷”表示盜竊、竊取,第二個字“靡”表示浪費、虛度。偷靡的基本含義是指偷竊行為和浪費時間、虛度光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偷靡常用來形容某人既偷懶又浪費時間,沒有實際的產出。也可以形容某人偷竊他人財物或秘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偷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年》中。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魯國,昭公和孔子一起去見晉國的君主。昭公喜歡打獵,孔子告訴他:“君子不以私欲為事,不以偷靡為行。”意思是說君子應該以公正、正直的態度做事,而不應該偷竊或浪費時間。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偷靡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偷靡,從來不認真工作。
2. 這個小偷經常偷靡別人的財物。
3. 別再偷靡了,要好好利用時間學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偷懶”和“浪費時間”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人在偷竊和浪費時間,然后將這個場景與“偷靡”這個詞語關聯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偷雞摸狗”、“偷天換日”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經常偷靡,不認真完成作業。
2. 初中生:這個學生既偷靡又不努力,不會有好的成績。
3. 高中生:她整天偷靡,沒有任何實際的進展。
4. 大學生:他因為偷靡被開除了。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和記憶“偷靡”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