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抑
成語(Idiom):退抑
發音(Pronunciation):tuì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壓抑、避諱、退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抑制自己的情感或意愿,退讓避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種情況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情感,退縮不前,不敢爭辯或反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起源于戰國時期,當時有一個叫陳勝的農民領導起義軍反抗暴政,但他在行軍途中遇到了一片茂盛的竹林,他們害怕竹林中有敵人埋伏,因此退縮不前。后來,陳勝在竹林中挖出了一把竹葉,上面寫著“退抑”,意思是要退避三舍,避免引起敵人的注意。從此以后,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用來形容人在困難面前的退縮和避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退抑不語,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面對上司的批評,他退抑不前,沒有解釋自己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退抑”與“退縮”相聯想,兩者都表示退避、退讓的意思,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退抑”相關的成語,如“退避三舍”、“退避其鋒”等,以擴大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面對老師的提問時,有時會退抑不語。
初中生:當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能退抑,要勇敢面對。
高中生:在社交場合,有時候會因為緊張而退抑不前。
大學生:在工作中,有時會因為害怕批評而退抑不敢發言。